通过红色文化教育结合信息网络技术推动乡村教育振兴,培养青少年的责任感与使命感,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。
一、实体与数字双线驱动:
1、实体文创:开发“小图章”系列产品(如地方文化符号印章、配套文化手册)。
2、数字化平台:搭建“红途云课堂”网站/APP,提供红色文化课程、虚拟博物馆、远程研学等功能。
二、实践与教育结合:
1、寒暑期支教活动,开设“三合一”课程(文化教育、艺术教育、实践教育)。
2、与地方政府、学校、企业合作,建立实践基地,整合资源推动红色教育常态化。
三、创新教育形式:
1、结合VR、直播等现代技术,设计互动课程(如红色故事闯关、非遗技艺课堂)。
2、通过“互联网+教育”模式弥补乡村教育资源缺口。
覆盖范围:已拓展至川渝四地(重庆、巴中、攀枝花、荣县),累计服务400余名学生。
社会认可:获政府资助、多封感谢信、校级及省级奖项(如挑战杯红色专项省级二等奖)。
资源整合:与地方文旅局、非遗传承人、高校等合作,形成可持续的红色教育生态。
文化传承与教育创新的结合:
项目深度挖掘地方红色文化资源(如巴中革命遗址、荣县扎染非遗),通过文创和数字化手段实现文化活化,既保护传统又吸引年轻一代。
精准解决乡村教育痛点:
针对乡村教育资源匮乏、红色教育形式单一等问题,提出“线上线下联动”“城乡结对帮扶”等方案,提升教育公平性。
多方协作的可持续模式:
与政府、企业、高校等多主体合作,形成资源互补,并通过“基础功能免费+增值服务收费”模式保障长期运营。
技术适配与普及:
偏远地区网络条件有限,需进一步优化离线资源包功能,确保低带宽环境下的用户体验。
内容深度与吸引力:
避免红色教育流于表面,建议增加更多互动性实践(如模拟革命场景角色扮演),激发学生兴趣。
扩大覆盖与影响力:
未来可探索与中西部更多地区合作,并通过短视频平台(如抖音、快手)传播红色教育内容,提升社会关注度。
关于我们
红途团队从2022年实践地巴中扩展至2025年巴中、永川、攀枝花、荣县四地。目前团队拥有重庆、巴中、攀枝花、荣县四支子团队,团队成员共100余人,于每年暑期在重庆、巴中、攀枝花三地开展乡村支教实践累计参与学员已达600余人。
自2022年以来,团队获得2022年、2024年校级优秀团队,至今团队共20人获实践先进个人。团队共获新闻32篇,外宣16篇,A类7篇,B类11篇,内宣新闻20篇。团队收到十余封来自实践地的感谢信以及二十余封志愿证明,签订四份基地协议。2022年获巴中市巴州区委2000元资助,巴中附小副校长给我校发邮件表达感谢。2023年,红途团队获重庆永川区优秀团队荣誉。2023年团队完成一份调研报告,获评挑战杯红色专项四川省二等奖。2024年与攀枝花摇篮幼儿园达成合作协议,2025年,收到自贡荣县教体局感谢信。